烧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

烧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

概述: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,ARDS)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。临床上是指患者原来心肺功能正常,由于严重感染、创伤、烧伤及休克等肺内外疾病袭击后,出现的肺泡毛细血管弥散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。1972年,Ashbaugh首次提出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(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,ARDS)的命名。引起ARDS的原发病竟多达百余种,由于病因的不同,因而出现命名上的混乱。曾有30多个ARDS的同义词。1992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危重病学会就ARDS概念达成共识:①ARDS中以“A”由成人(adult)改为急性(acute)。因为ARDS不仅发生于成人,也见于儿童。②推荐采用急性肺损伤(acute lung injury,ALI)的概念,并将重度ALI者定义为ARDS。ALI是指严重感染、创伤和休克等打击后出现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,导致的肺水肿肺不张的病理改变,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的综合征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

病因

病因:
    1.吸入性损伤  烧伤时吸入高热空气或强烈化学毒性的烟雾,直接损害肺组织,是烧伤早期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最重要的原因。因其直接损伤呼吸道,与体表烧伤引起的呼吸功能衰竭略有差异。
    2.休克  “休克肺”早已为人们所认识。烧伤早期肺损伤大多与休克有关,这是由于休克时,交感-肾上腺系统和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亢进,使肺血管收缩,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,同时周围血管阻力增高,增加左心负荷,左心舒张末压力上升,从而也使肺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。与此同时,由于肺组织血液灌流不足,以及补液后的再灌流损害,损伤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,使通透性增高,加以循环中血管活性物质增多(如前列腺素、白介素、肿瘤坏死因子、激肽、氧自由基等),可直接或间接增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,或使肺血管收缩。综合上述诸因素,将导致肺充血、肺水肿烧伤休克后,肺泡上皮细胞也受损,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肺表面张力物质减少,加以肺泡内充满水肿液或碎屑,破坏肺泡表面张力物质,使之发生肺萎陷。烧伤休克后,还由于单核-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,进入肺循环的颗粒物质显著增多,不但能机械地阻塞血流,而且可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,诱发或加重肺水肿、肺充血。
    3.大量输血输液  烧伤后大量体液丧失,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显著下降,一般按常用公式补液,不至并发肺水肿。但若补液过多,或短期内补液过快,特别伤前已有心功能不全者,则补液量将超过心脏负荷,从而并发肺水肿。烧伤早期并发少尿型肾衰竭者,补液不当,更易并发肺水肿
    库存血液有相当数量的颗粒,难以被一般滤过器滤过,若伤后补充大量库存血液,则有许多颗粒物质存积在肺内,产生微血栓。库存血的血小板易被破坏,释放血管活性物质。有人统计,如24h输血3000ml,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可高达34%。
    4.误吸  严重烧伤早期胃肠功能减退,常有胃潴留,频发呕吐,同时口鼻腔分泌物增多,若病人神志不清,或气管切开,或呼吸道烧伤,使咽喉肿胀,会厌反应迟钝,则甚易发生误吸,引起气道机械性阻塞和广泛支气管痉挛。酸性胃液引起肺的化学烧伤和感染。
    5.感染  严重肺部感染是烧伤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。在烧伤早期,感染可能不是呼吸功能衰竭的始发因素,但在肺组织已有缺氧性损害的基础上,肺部感染于伤后数小时则已存在,将参与早期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病。回收以后发生的肺功能衰竭,更是主要因感染引起。菌血症发生后,肺部出现炎症之前,常先并发肺水肿、肺功能障碍,而且肺水肿还因菌血症是否得到控制而消长。感染病菌除来自肺部病灶外,相当病例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,烧伤后肠道易患缺血、缺氧性损害,黏膜屏障功能受损,使肠道细菌移位,发生肠源性感染,也是烧伤早期感染引起急性肺损伤的重要病原菌来源。
    6.氧中毒  临床和实验材料均已证明,长时期吸入高浓度氧,将损伤肺组织。持续吸入氧分压53.3kPa(400mmHg)以上的氧气48h,则可发生肺间质和肺泡水肿;吸入72h,则有2/3的肺泡被纤维蛋白、细胞碎屑等堵塞,进而形成肺泡透明膜、肺泡组织增生、肥大等病变。严重烧伤后,吸氧是常用治疗措施,近年来更广泛采用机械辅助呼吸,若误用高浓度氧,则将并发肺损害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严重烧伤后肺损害的主要病变是肺间质水肿、肺泡水肿、肺充血和肺萎陷,后期肺泡壁上可有透明膜。由于上述病变,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,引起严重气体交换障碍。主要变化如下:
    1.通气量不足  除吸入性损伤者,一般烧伤后呼吸道大都通畅,无严重气道障碍。但是由于肺水肿、肺充血和肺萎陷等,常使肺顺应性下降。严重烧伤后,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可能受损,肺表面活性物质(PS)合成减少、消耗增多,活性下降和灭活增快等,使维持肺泡表面张力的PS失去正常功能,使肺萎陷,也是肺顺应性下降的重要原因。加以胸部烧伤、疼痛以及呼吸肌乳酸堆积,疲乏无力等因素,使胸廓顺应性下降,都将严重影响肺的通气。
    2.肺通气-灌流比率(VA/Q)失调  正常肺泡通气量约为4L/min,肺血流量为5L/min,两者比率为0.8。烧伤后肺功能衰竭时,由于肺水肿、肺萎陷、透明膜形成,气道阻塞以及肺部炎症等原因,使部分肺泡通气不良或不通气,流经该处的血液无法充分氧合或完全不能氧合,生理动静脉分流量增大,导致PaO2下降。同时烧伤后血液灌流不良,使部分通气良好的肺泡缺乏足够的血液与之氧合,增加了无效腔气量。肺通气-灌流比率失调是本症持续进行性缺氧的主要发病机制。
    3.弥散障碍  由于肺水肿、肺萎陷、透明膜、肺泡上皮细胞增生与肥大等,使气血屏障增厚,妨碍气体弥散。
    4.氧耗量增多  烧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,氧耗量显著增加,肺损伤时呼吸功能障碍,常有快而浅的呼吸,不能增加有效通气量,却显著增加了呼吸肌的工作负荷,更加大了氧耗量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缺氧。早期可无明显肺功能障碍的征象,主要表现是呼吸增快及其引起的低碳酸血症。此时呼吸增快的主要原因是肺间质水肿和肺组织间隙压增高,刺激了组织间隙内的j受体和C神经纤维,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导于延髓中枢,使呼吸增快。其次是缺氧的反射作用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作用。无吸入性损伤者,一般于循环稳定,伤后24~48h,才逐渐显出缺氧症状。呼吸困难是其突出表现;其次是脑缺氧,严重者出现精神错乱、躁动、抽搐等。缺氧使心率增快、血压上升。缺氧常进行性加重,需要愈来愈高的吸入氧浓度,才能维持满意的PaO2。早期胸部多无明显阳性体征,以后严重时才出现支气管呼吸音、干湿啰音等。早期胸部X光检查也多无异常表现,伤后12~24h,于肺的边缘,可出现弥漫性小片状阴影,较广泛的肺野透光度减低,呈毛玻璃状,进而可见明显的肺水肿X线影像。肺水肿的X线形态表现,可分中心型、弥漫型、局限型和混合型。烧伤后早期肺水肿,以中心型多见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
诊断

诊断:根据本症的特点,诊断并不困难。重要的是要警惕其发生,予以早期诊断。烧伤后呼吸增快而胸部体检及X线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时,则应考虑到呼吸功能障碍。若有呼吸困难,进行性缺氧时,则可基本明确诊断,不必等待出现湿啰音及胸片出现肺水肿阴影。初步明确诊断后尚需行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,了解肺功能衰竭的程度与性质。
    1.呼吸窘迫,安静平卧时呼吸频率大于30次/min。
    2.血氧分压下降  根据不同吸入氧浓度,监测PaO2的变化,能了解缺氧的发展。PaO2低于8kPa(60mmHg),表明肺换气功能已明显障碍。鼻导管给氧不能使PaO2纠正到10.7KPa(80mmHg),氧合指数(PaO2/FiO2)≤250。
    3.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  为本症的早期表现,但至后期,可有二氧化碳潴留,PaCO2反可增高。
    4.肺动脉楔状压(PAWP)<2.4kPa(16mmHg),或临床排除左心心力衰竭。
    5.肺分流量增大  正常吸空气时,A-aDO2不超过2kPa(15mmHg),吸入纯氧15min后A-aDO2也不超过6.67kPa(50mmHg);而肺功能衰竭时,吸空气后,A-aDO2大于4kPa(30mmHg),吸纯氧后可大于13.3~26.7kPa(100~200mmHg)。分流量超过心输出量40%者,预后多不佳。
    6.呼吸无效腔增大  正常潮气量(VT)450ml,呼吸无效腔量(VD)1.50ml,VD/VT约为0.3。肺功能衰竭时,潮气量可降至300ml以下。VD/VT增至0.5以上。
    7.肺顺应性下降  可低于100ml/0.098kPa(100ml/cmH2O);功能残气量减少至10ml/kg体重。
    8.烧伤后急性肺损伤酸碱紊乱  常见,但其类型及严重程度不一。一般无吸入性损伤病例,呼吸道大多通畅,急性肺损伤的早、中期表现为低氧血症,并无明显二氧化碳潴留,因此其酸碱紊乱大多为过度通气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,和乏氧代谢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。若使用碱性药物不当,有的病例也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。少数严重肺损伤病例,并发缺氧、休克、肝、肾衰竭、上消化道出血时,更可发生呼碱型三重酸碱失衡,死亡率很高。烧伤肺损伤晚期,出现通气障碍时,则可出呼吸性酸中毒,并代谢性酸中毒,血pH极度下降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
治疗

治疗:本症发病率高,治疗困难,因此要强调预防,关键在于尽快纠正休克、防止感染。一旦发病,其治疗主要针对肺水肿和肺萎陷,纠正进行性发展的低氧血症,控制感染。
    1.保持气道通畅  气道通畅是治疗的基本要求。应加强呼吸道护理,鼓励深呼吸,用力咳嗽,清除口、鼻腔分泌物,翻身拍背等。病人出现急性梗阻性呼吸困难,或需要机械辅助,或病人过于衰弱、咳嗽排痰困难,或气道内分泌物很多、有坏死脱落黏膜时,均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。短期内需要人工气道者,可采用气管插管。有人工气道者,要注意湿化,严格遵守无菌操作,根据病情好转情况,尽早拔除气管插管。
    2.给氧和应用机械通气  给氧是重要的治疗措施,应维持PaO2 10.7kPa(80mmHg)左右。吸入氧浓度一般不超过40%,长时期吸入高浓度氧,有氧中毒的危险。但本症的缺氧主要因肺分流增加所致,因此单纯给氧,难以纠正。已并发呼吸功能衰竭者,应采用呼吸机行辅助呼吸,开始可采用间隙正压呼吸(IPPB),仍不能提高PaO2者,则应改用呼气末正压呼吸(PEEP)。目前所有治疗ARDS的通气模式几乎都需采用PEEP,以改善通气效果。但是PEEP过高,会使肺泡过度扩张,导致气压伤(气胸和纵隔积气)和心输出量下降,进而妨碍氧的转运,加重组织缺氧。因此有人提出“最低PEEP”,FiO2<0.5,使PaO2>7.33kPa,氧合指数≥40kPa,SaO2≥90%,若此时的PEEP为1.96kPa,则为理想的PEEP水平。为了减少过高PEEP的危害,目前推广应用控制性辅助通气或间歇指令通气加适度PEEP。患者主要依靠自主呼吸,不时接受呼吸机的正压通气,PEEP一般用0.49~1.76kPa。但在肺损伤后期,呼吸肌极度疲劳时,不宜采用此模式。严重肺损伤时,可有大量肺泡萎陷,潮气量明显减少,此时若仍用一般潮气量(10~15ml/kg)进行通气,则将导致峰吸气压升高,产生气压伤,因此目前推荐低潮气量(7~10ml/kg甚至4~7ml/kg)通气,加适度PEEP(0.49~1.76kPa),可预防肺不张,改善心输出量和动脉氧合,而一定的CO2潴留(PaCO2 8.0~10.7kPa)和轻度呼吸性酸中毒(pH不低于7.25),在氧合充分的条件下,不致引起严重紊乱。
    临床上还可应用高频通气(HFA)和高频射流通气(HFJV),此类通气也属保护性通气,高频通气时保持气道开放,气道内压力下降,并发症较少。
    3.液体调节,减轻肺水肿  一般应予以轻度液体负平衡,故应控制补液量,以免肺循环流体静压增加。但是液体控制过量,又会影响心输出量。在保证血容量充足、血压稳定的前提下,要求每天液体总的入量呈500~1000ml负平衡状态。在晶体液和胶体液的选择方面,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。早期以晶体液为主,因为早期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,过早输入的胶体液蛋白分子可渗漏至血管外,加重肺间质水肿。病程后期低氧血症基本纠正,或已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改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,可以考虑使用胶体液或血浆清蛋白(25~50g/d),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,有利于肺部水肿液排出,同时适当使用利尿剂加速水肿液排出。可选用呋塞米(速尿),静脉推注40~60mg,根据情况每天可给予2~3次。为了提高利尿效果,最好在输注血浆清蛋白后30~60min给予利尿剂。因此于严重肺功能衰竭病人,特别伴肺水肿病人,应置Swan-Ganz导管,动态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(PCWP),补液量维持PCWP在1.87~2.13kPa(14~16mmHg)。此类病人,应不用或少用库存血,以免增加肺循环的颗粒物质和血管活性物质。
    4.降低肺动脉压力,改善肺微循环  对伴有心功能受损者,可静脉滴注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,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组织灌流。
    (1)酚苄明可以扩张肺内血管、降低肺动静脉压力和交感神经张力,防止肺水肿的发生,扩张支气管,改善通气。在500ml溶液中加入20~40mg的酚苄明,以1~2ml/min的速度滴注。使用中注意收缩压不应低于12.0kPa(90mmHg)。还可以吸入一氧化氮以降低肺动脉压,增加右心射血分数。
    (2)山莨菪碱:是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,具有拮抗肾上腺素能α受体和阻滞胆碱能受体的作用,因而可解除小血管痉挛,改善通气血流比,提高PaO2,改善组织供氧,减轻肺损伤,抑制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,减轻肺微血栓形成。用法为20mg静脉注射,每6小时1次,阿托品化后可酌情减量或停用。
    5.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;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,阻止前列腺类物质及血栓素A2的产生,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,稳定溶酶体膜,减少酶的释放,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,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,减轻炎症和中毒反应,减轻支气管痉挛,减轻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肺泡膜损伤,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。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ARDS应遵循早期、大剂量突击使用的原则。使用时间越早越好,发病4天以后使用效果较差。一般使用地塞米松20~40mg静脉注射,每6小时1次,48~72h后停用。
    6.抗凝治疗  ARDS患者存在血管高凝状态,甚至有微血栓形成。当血小板计数小于70×109/L(7万/ml)、凝血时间低于5min,则应使用右旋糖酐-40或肝素抗凝治疗。右旋糖酐-40用量每天不超过1000ml。肝素1mg/kg体重,溶于5%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,30min内滴完,以后以100~150mg溶于1000ml溶液中静脉滴注,维持24h。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,直到血小板计数正常,凝血时间保持在10~20min,可根据情况维持治疗2~3天。
    7.防治感染  关键在于清除病灶,积极切除焦痂,注意各种管道的无菌操作,选用有效抗生素。
    8.其他治疗
    (1)体外膜氧合器(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,ECMO):由于机械通气可损伤肺脏,于严重呼吸功能衰竭时纠正低氧血症的疗效减弱,故有人应用ECMO,目的是让肺处于“休息”情况时提供氧合,排出CO2。随着应用方法的改善,应用ECMO的并发症减少,效果好于以往,值得进一步研究。
    (2)液体通气(liquid ventilation,IV):向气管内滴入全氟碳液(perfluorocarbon,PFC),使之完全或部分(约3ml/kg)代替空气进行呼吸。PFC有较高携氧和二氧化碳能力,是较理想肺内气体交换媒介,PFC高密度、低表面张力,在重力作用下能进入萎陷的肺泡,并降低其表面张力,使之重新开放。液体通气不损伤肺脏,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。
    (3)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:烧伤后急性肺损伤,肺表面活性物质(PS)减少,活性下降,因此可经气管内滴入人或猪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,少数病例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,能改善低氧血症,降低分流量,改善静态肺顺应性,显示有临床应用前景。
    (4)吸入一氧化氮(NO):NO即血管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,具有广泛生理学活性,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。一般认为,NO进入通气较好的肺组织,扩张该区肺血管,使通气/血流比例低的血液流向扩张的肺血管,改善通气/血流比例,降低肺内分流,以利降低FiO2。NO与血红蛋白有高度亲和力,可迅速结合而失活,因而不进入体循环,亦不影响血压。另外,NO能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,而不影响体循环血管扩张和心排血量。近年报道,吸入NO与静脉应用甲磺酸阿米三嗪(amitrine bismysglate)联合应用,对改善气体交换和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升高有协同作用。

预后

预后:

预防

预防: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